对于中国地产界而言,碧桂园一直都是神话的创造者。2012年是碧桂园成立20周年。作为全国地产十强的企业,碧桂园已拥有20年“造城”经验,足迹遍布于17个省市及海外地区。每到一座城市,碧桂园势必会掀起一股楼市热销的神话,在当地老百姓心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碧桂园已成功开发逾100个高品质地产项目,获得近30万业主的一致肯定而成为“造城专家”,而且还在不断给更多人带来五星级幸福生活! 是什么让碧桂园能有今天的成就;又是什么项目让亿万业主为之沉醉和追捧;对于这个神话般的企业,您又了解多少?新华网天津房产频道值此碧桂园成立20周年之际,隆重推出系列专题“碧桂园 辉煌20年”,为您揭开碧桂园的神秘面纱,带您走进“造城专家”碧桂园。
|
|
达则兼济天下
许多人知道碧桂园和杨国强,也许是因为他总是能创造“卖房子如卖白菜”的奇迹,也许是因为2007 年他曾经一手将女儿杨惠妍打造为“亚洲首富”,但是很少会有人了解,从上个世纪90 年代起,他就已默默从事慈善事业,截止2012年4月1日,碧桂园在各类公益事业的捐款已超过16亿元,在教育、扶贫、医疗、救灾等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在这些领域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授人以渔”、“亲力亲为”等造血式扶贫模式。
杨国强与慈善事业的缘分,要从多年前说起。他自幼家贫,中学时因为没钱交学费而退学一年。政府最后给他免了7 元的学费并发了2 元的助学金,他才能中学毕业,这让他深怀感激,称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9 元钱。为了回馈社会,至今杨国强及其家人已经为慈善事业捐款近16亿元。从9 元到16 亿元, 杨国强形象地诠释了“滴水恩,涌泉报” 的含义。
1997年,杨国强开始匿名资助广东省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并以母亲的名字设立了“仲明助学金”。直到2007年碧桂园在香港上市时,杨国强作为“仲明助学金”资助人的身份才不得不公开,为公众所知。
2002年,杨国强创立了以全免费教育援助贫困高中生的国华纪念中学。每年有近2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贫困而优秀的孩子在这所学校奋发学习,他们中的一些人升入北大、清华等一流大学。
2006年12月,杨国强先生积极参与国务院“雨露计划”,2007年斥资7000多万兴建国良职业培训学校,这是一所为中西部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刻苦耐劳的退伍军人设立的全免费学校。该校是国务院扶贫办授予的“雨露计划”示范基地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授予的全军退役士兵职业培训和就业示范基地。众多复员士兵在国良职业培训学校毕业后,走上社会不同行业和岗位,而其中又有不少人进入到碧桂园这个大家庭,开始新的工作和生活。
从2007年起,对四川马边、甘洛两县进行帮扶,每年帮扶投入资金5000万元,四年共2亿元。扶贫开发工作的资金,主要用于贫困人口搬迁,村道建设和职中及小学教育等方面。
2007年底,杨国强向清华、北大各捐赠3000万元,设立不动本“国华杰出学者奖基金”,用以吸引优秀教学科研人才,奖励在学术研究方面对国家、社会、人民生活做出突出贡献的清华、北大学者,促进学校全面发展。捐赠中山大学3000万元,设立不动本“中山大学国华讲座教授基金”,用于招揽世界顶尖级的人才,为中大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注入强大力量。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杨惠妍小姐以个人名义向广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款1000万元,委托该基金会设立“汶川地震孤儿救助基金”,用于救助在这次四川地震中痛失双亲的儿童(后救助范围扩大至受灾少年儿童)。
四川灾区有近14000名学生因校舍毁坏而无法上课,杨国强获知情况后,个人捐资接收汶川桑坪中学1500余名师生前来广东异地复课。这是新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整校大规模跨省复课,受到广东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2010年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在3月向顺德第一人民医院捐款3000万元,同年11月向顺德教育基金捐款500万元,用于支持顺德教育事业的发展。
2010年,广东省将6月30日定为“扶贫济困日”,开始全省范围的扶贫攻坚。杨国强开始将慈善的目光转移到自己的“根据地”。当真正了解粤北山区的贫苦现状后,杨国强也坦言“未曾想到”,于是他承诺,分四年捐赠2亿元用于广东各类扶贫济困慈善项目,其中5000万元用于粤北贫困山区的定向扶贫。山区扶贫重在综合调理,整村改造,并以产业脱贫。
在杨国强的带领和感召下,碧桂园积极倡导“感恩传递”和“授之以渔”的慈善理念,致力于慈善模式创新。多年来,碧桂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美好”的企业使命,开创了一个个透明高效的慈善模式,使无数贫困学子和群众受益。
杨国强先生说他特别喜欢德兰修女的那几句语录:“即使你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不管怎样,把你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他一直把今天的成功归功于改革开放的阳光机遇和社会的佑助,他相信这个社会的明天会更好。在他的慈善王国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已成为信仰,爱心在传递,感恩在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