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
 
  今年9月10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共同确定的第一个"世界预防自杀日"。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一个人的自杀会使6个家人或朋友的生活深受影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哈佛大学联合调查的统计,在中国,"自杀"排在"各种疾病给国家造成经济负担"的第一位。自杀,已经真正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

   一个故事:抑郁症是自杀的头号"杀手"

  10日,在天津市心理诊疗中心,一名值班医生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农村青年A在婚前有五、六年的性自慰史。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张小报上写着"长期手淫会造成婚后不孕"的报道,由此产生心理恐慌。结婚后,青年A的性功能产生障碍。家人的不解,妻子的委屈,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患上了抑郁症。一天,他毅然决然地走进厨房,把菜刀的刀刃横在了自己的手腕上……
  "抑郁症是自杀的头号杀手。"天津市心理诊疗中心主任陈清刚对记者说。在自杀人群中,有近八成的人患有抑郁症。上海一名学者1989年对83例重症抑郁症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中自杀者占65.1%。
  陈清刚说,农村青年A的例子是典型的抑郁症导致自杀。由于抢救及时,结果自杀未遂。在医生的建议下,他接受了两个月的心理治疗,情绪渐渐恢复。在事发半年后,问题得到解决,妻子怀了身孕。
  "应当更多地宣传精神卫生知识,让有'心病'的人们主动寻求精神援助。"陈清刚说,人们不愿找心理医生主要有3种顾虑:顾虑一,认为心理医生是"算命先生";顾虑二,认为心理医生是精神病医生;顾虑三,讳疾忌医,不愿承认自己心理"有病"。
  天津市心理诊疗中心有一部"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电话",每天接到的求助电话有30多个。陈清刚说,只要他能自觉地拨打这个电话,至少证明他没有完全绝望,愿意找别人协助度过心理危机。
  陈清刚说,只有一条热线是不够的,对抑郁症患者全社会都应当积极干预,帮助他们尽早从"牛角尖"中走出来;对于重症抑郁症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只有大家共同携手预防自杀,更多的抑郁症患者才能重新看到情感的蓝天。

   一组数字:中国已经进入高自杀率国家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委员、天津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主任李振涛教授1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提供了一组数字,这些统计数字表明:中国已经进入高自杀率国家。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每年自杀发生率每10万人中少于10人的,为低自杀率国家,每10万人中高于20人的,为高自杀率国家。李振涛说,在1993年以前的统计中,中国属于低自杀率国家。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卫生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高层精神卫生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报告,中国的自杀率为每10万人中22.2人,中国已经成为高自杀率国家。
  根据卫生部日前发布的统计数字,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
  李振涛说,伴随着中国进入高自杀率国家,"自杀"也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自杀"给中国造成的经济负担,已经占中国全部疾病负担的五分之一,排在各种疾病带来经济负担的首位,远远超过非故意受伤、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
  李振涛认为,至少有3种人群在我国现阶段值得引起自杀预防的重视。一是老年人。老年人自杀在中国自杀人群中居前四位,人步入老年后,往往贫、病、孤独接踵而至,再加上老年人脑部的变化,很容易产生轻生念头。二是青少年。调查表明,自杀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人群的首位死因。在青春期后期和假成人期,他们的情感往往起伏较大,心理素质不高,有可能诱发自杀。三是经济条件、社会角色急剧下降的阶层。报告显示,目前一些"白领"和高级"蓝领"的自杀意向和自杀企图在升高,很值得社会关注。

   一个观点:亟待建立自杀的社会干预机制

  "我反对单纯用'同情'、'怜悯'的目光来看待自杀现象。那样会掩盖了自杀现象给社会带来的深层次危害。"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南开大学社会学博士生导师乐国安教授10日对记者说。
  "为什么一个人都自杀了,我们还要指责他?因为自杀是一种'破坏性越轨',我们关注的不仅是一个生命的非正常死亡,还有这个事件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的痛苦。"
  乐国安说,自杀现象就像火灾,在社会中不可能灭绝,我们要做的是"预防自杀,减少损失"。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遇到逆境,现在国外有一种说法叫"逆商",就是衡量一个人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能力指数。面对同样的逆境,别人都选择了生存,而你却要选择死亡。
  乐国安说,自杀是自虐、自残的最高手段。有自杀的念头并不可怕,但真正采取自杀的手段是不明智的。台湾一名学者讲过,一个青年人到了20岁还没想到过"死"就可怕了。这是说,人生中应当经历一些挫折和苦难,你可能会想到"死",但你不能真的去死。因为那样不仅是对你自身生命的不负责,还是对家人、对社会的不负责。
  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80%的自杀者在行动前没有寻求过心理帮助。乐国安建议,要建立自杀的社会干预机制,对那些"痛不欲生"的人群要高度重视,及时干预,伸出援手。特别是在从有自杀念头到实施行为的这一段"高危险期",更要让他感到社会的支援。(完)

 

---------------------------------------------------------------------------------------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XINHUA NEWS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