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育观念是培养优秀毕业生的前提
--天津大学毕业生高就业率探谜之一
新华网天津频道4月8日电 与社会上大学生就业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天津大学连续5年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9.5%以上,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01年该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9.56%,2002年一次性就业率更高达99.64%。
记者近日在天津大学调查学生就业问题时发现,1997年至2002年,天津大学毕业生的供需比均保持在1∶4以上,最高达1∶14。天津大学副校长郁道银对记者说,毕业生犹如工厂生产的产品,"销路"(就业)如何,关键在于产品质量本身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与能力的认可。
那么,天津大学是如何"锻造"优质毕业生的呢?郁道银副校长说,首要的是学校教育思想观念的重大转变,这是深化教学改革、调整本科综合培养方案的前提,为天津大学人才培养方向指明了道路。
据介绍,天津大学自1997年第四次教学工作会议后,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进行了教育思想大讨论,认为高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都大大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此,学校提出了新形势下本科教学工作要实"四个转变",即由注重对口教育向注重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造能力培养转变;由单一培养模式向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转变;由注重单纯的学科系统性向注重综合性培养转变。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平将新的教育观念归纳为四点:
第一,本科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过去的本科教育一贯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教育过程中人的存在。刘建平认为,教育的过程应该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发展、人的成长和人的完善,应该将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如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提出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该院院长齐二石教授说,他们将教学实践分为基本训练和综合训练,前者包括学习讨论课、基本试验、案例教学等,后者包括专业实验、专家讲座、毕业设计(论文)、现场参观、工作经验交流、资助研究、实习及假期实践等。
第二,本科教育不是单纯的专业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本科教育一直按专业招生,分专业培养,使学生的知识过专过窄,不能适应多变的社会。刘建平认为,本科教育的内涵比专业教育更深刻、外延比专业教育更宽泛。该校深入开展了文化素质教育,加强全校性选修课、课外文化活动、校园文化环境和学生社会实践环节的建设,在专业教学的各类课程中进行了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注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如理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化学与现代文明》、《物理学欣赏》、《数学的修养与数学的创造性思维》等课程。
第三,本科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过去,我国本科教学强调专业开办应该与社会生产相一致,课程设置应该考虑实际应用价值,教学内容要有助于学生胜任具体工作等。刘建平说,本科教育可以、也应当为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提供一定的准备,但其主要使命应当是使学生拥有在未来获得不断发展的基础,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还要学会创造。
第四,本科教育不是守成教育。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本科教育只要求学生掌握已知的东西,教给学生现成的方法,结果是学生只会死读课本,面对实际问题常常束手无策。新的本科教育必须由导向过去的教育转变为导向未来的教育,要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本科教育应该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全校性的教育改革。1999年,天津大学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进一步确立了21世纪初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宽基础、高素质、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新华社记者:曹健 张泽伟 嵇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