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河发生巨变 |
|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40年来,海河流域人民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兴修水利,全面治理海河,取得了辉煌成绩,为海河流域的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海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邓坚告诉记者,治理海河40年来,海河流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有四大方面:
--众多的水利工程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历史上,海河流域是旱涝灾害频发的地区,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海河的治理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成了许多水利工程。到目前,全流域共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82座,总库容315.5亿立方米,其中山区大型水库31座,总库容249亿立方米;修筑堤防4000多公里,使堤防总长达到2万公里;开挖、疏浚骨干行洪河道50多条,设计入海能力约2.5万秒立方米,为1949年的10倍;建设蓄滞洪区26处,设计蓄滞洪能力170亿立方米。全流域初步形成了由水库、河道、蓄滞洪区组成的防洪体系,并形成了各河系分流入海、分区防守的防洪格局。按照规划,海河北系可防御1939年型洪水,南系可防1963年型洪水,滦河可防1962年型洪水,徒骇、马颊河可防1961年型洪水,平均相当于50年一遇。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使许多城市和农村度过缺水之苦。由于资源性缺水和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使得海河流域不但饱受洪涝灾害之苦,也被干旱缺水所困扰。为解决农业和农村缺水问题,海河儿女开灌区、打机井,大兴农田水利,使农田灌溉系统如血管般遍布海河大地。到目前,全流域建成万亩以上灌区488处、引提水工程1.8万多处、机井120多万眼。灌溉面积从1949年的91万公顷,到现在发展为666.7万公顷,占现有总耕地面积的60%。近年来,节水灌溉也有了较大发展,节水灌溉面积已达333万公顷,占实际灌溉面积的50%。
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天津、石家庄、大同、德州等大中城市用水相继告急。北京的缺水曾一度引发了是否迁都的争论;天津因缺水迫使许多企业停产或半停产,就连市民喝水也成了大问题。为彻底解决天津市的缺水危机,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引滦入津,20年中向天津供水160亿立方米,使这座老工业城市重获生机。同时,还兴建了引滦入唐、引青济秦、引黄入卫、京密引水等一批调水工程,大大缓解了北京、唐山、秦皇岛、沧州、大同等城市的用水紧张局面。
--水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人与自然开始和谐。 从1980年至今,全流域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各地先后兴建了天津纪庄子、北京高碑店等一大批污水处理厂,陆续出台了多项水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关停并转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珍惜水、保护水、节约水的观念深入人心,日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逐步得到控制。由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一些地区地面下沉问题开始得到控制。天津市区地面沉降速度由"引滦"前的平均每年下沉89毫米,现在减为24毫米。另外,一大批洼淀和湿地也得到了保护和部分恢复。
--水利管理开始步入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有力地保障了海河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 通过采取行政、法律、技术、经济等综合措施,使海河流域的水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海河水利委员会和流域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有关水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使流域水利管理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2000年和2001年,海委漳河上游局通过周密调查、多方协调,从山西省长治境内水库向下游有偿跨省调水共6000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了下游供水紧张局面,避免了水事纠纷的发生。
逐步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基本形成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格局。到去年,流域内共有203个市县实现了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