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数马老“最佳搭档” 新华网天津频道2月16日电 2003年2月11日,马老离开了我们,我们长歌当哭,为他送行。马老被奉为相声泰斗,年逾古稀仍一直活跃在舞台上,他的相声带给我们无数的欢笑,同时也给了我们艺术上的享受。然而红花还需绿叶衬,马老艺术上的成功也离不开与他密切合作、为他垫活捧衬、和他默契应和的那些“最佳拍档”。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与马老搭档过的大多数捧哏演员并未能和他老人家维系一种“天长地久”式的合作关系,但在或长或短的合作中,马老的这些舞台同伴用自己精湛的表演艺术为马派相声的发扬光大、广为流传做出了突出贡献。 郑钧 合作作品:《打灯谜》、《算人口》、《绕口令》等 搭档简介:马三立先生在汇文中学上学期间,常常为学校的老师、同学表演相声,成了学校里人尽皆知的风云人物。小胖子郑钧与他私交最好,有过很多次的合作。 默契指数:马老与同学的幼时合作纯属玩票,难有默契可言。 高少亭 合作作品:《开粥厂》等 搭档简介:原本是汽车司机的高少亭会说几段相声,常受到宪兵警察的欺侮想要改行,恰逢马三立到山东演出,无人量活,于是两人搭上了伴儿。 分手原因:合作了几个月后,高少亭因嫌说相声受穷、受累又受气,还不如自己的司机营生,于是又重操旧业,干起了老本行。 默契指数:★ 耿宝林、刘奎珍(女) 合作作品:《开粥厂》、《文章会》、《绕口令》、《西江月》、《戏迷药方》、《白事会》等 搭档简介:耿宝林是相声名家焦少海的徒弟,与赵佩如是师兄弟,人虽不算机灵,但会的东西很多。刘奎珍不但人长得漂亮,捧、逗都是一把好手。 合作因由:刘奎珍、耿宝林当时与马三立都是正需要磨炼的年轻人,他们今儿个我给你捧,明儿你给我捧,耿刘二人依次与马三立合作过。 分手原因:耿宝林由于染上了烟瘾经常误场,常常由马先生垫个单口后才悄悄摸进后台。两人争执起来,从此马三立没了捧哏的。刘奎珍因感情失意,心灰意冷,从此默默无闻。 默契指数:★★ 侯一尘 合作作品:《开粥厂》、《大保镖》等 合作因由: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对面的凤凰厅茶社与华声电台邀请马老到北京献艺,于是马老与北京相声名家侯一尘从此同台,搭伙演出。 合作印象:侯一尘相貌好,胖胖的身子、锃亮的光头,声音脆而好听。他为马老捧哏,使二人的艺术水平都上了一个台阶。 分手原因:凤凰茶社不给增加演出场次的演员增加包银,侯一尘拂袖而去。 默契指数:★★★ 张庆森 合作作品:《吃元宵》、《错中错》、《钓鱼》、《开会迷》、《开粥厂》、《拉洋片》、《十点钟开始》、《文章会》、《学外语》等 搭档简介:东北演员张庆森早年在马三立先生出关演出时,就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性情豪爽,爱喝酒,但从不误场,人品厚道。 合作因由:从1948年开始,马三立先生闯荡北平(今北京),并在电台节目中表演相声《播报广告》,在老北京人心中享有盛誉。但后因马老当时的搭档侯一尘因报酬问题与剧院老板闹翻,与马三立先生无法续缘。这时,仗义的张庆森从东北赶来,与生活窘迫的马老合作,被人传为美谈。 合作印象:张庆森与马老常年合作,我们现在能在《开会迷》的视频资料中看到他精彩的捧哏表演。他与马老珠联璧合,能一连气说出七、八十个段子不重复,而他与马老的感情甚笃,马老在晚年时常常惦念他。 分手原因:因为眼疾而导致相关疾病,张庆森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默契指数:★★★★ 赵佩如 合作作品:《对对子》、《卖五器》、《美人赞》、《三字经》、《拴娃娃》、《算卦》、《学外语》、《迎春曲》、《买猴》(赵佩如逗哏)等。 搭档简介:赵佩如先生与马三立相识于青少年时期,从小在一起玩,一起学相声。他与马老同岁,是马老师哥焦少海的徒弟,比马老晚一辈。 合作因由:1951年,马老的搭档张庆森因双目失明退休。于是由领导决定,让马三立先生和赵佩如搭档,合作演出,一逗一捧,使马老的舞台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合作印象:赵佩如很了解马三立的表演手法,尽管马老在垫活、入活、叙述铺垫方面总会有些轻微的改动,但是,赵佩如仍在包袱的尺寸上量得很准。例如《对对联》、《三字经》、《卖五器》以及小活儿《拴娃娃》,无论正铺也好,反入也罢,他都能恰如其分地抖出包袱。就如同踢足球,无论中场横传还是盘带到底线传中,他准能恰到落点,接球入网,决无传球失误。佩如同志工作态度认真,对逗哏者要求特严———要活儿瓷实、路儿正。如果逗哏者入活台词不对、包袱的范儿不准,他不但闭口不接,包袱也不给翻,而让逗哏者尴尬难堪。赵佩如给马三立先生捧哏多年,两人之间非常默契,不管马老怎么“入活”,“正使”、“反翻”,他都能逮得着。在马老铺垫“包袱”安排“伏线”当中,他既不“挡墙”,更不“落纲”,总是把重点包袱衬托得非常突出,总能让逗哏者感到如鱼得水,轻松自如。 分手原因:赵老辞世。 默契指数:★★★★★ 郭荣起 合作作品:《扒马褂》(加赵佩如)、《81层楼》、《病从口入》、《吃饺子》、《吹牛》、《大会见闻》、《打赌》、《打油诗》、《逗你玩》、《对对子》、《法语的误会》、《红娘》、《家传秘方》、《局长查卫生》、《老热写信》、《老头醉酒》、《练气功》等。‘ 搭档简介:郭荣起的表演以逗哏为主,活路较宽,说学逗唱都精通。模仿戏曲唱腔,神形并重。善于用环境的描绘来烘托人物。 合作因由:1962年,郭荣起、马三立、赵佩如在中国文联礼堂演出了《扒马褂》,在这第一次的三人合作中,郭荣起逗哏,马三立先生“腻缝”,赵佩如捧哏,三人各有绝招,大显神通,礼堂内笑声不绝,掌声如潮。马老冷面幽默,“小惠好拿,对人敢撒漫天谎”;郭荣起作为戏剧人物,先以吹牛破产而涉及马褂,又以马褂而再次吹牛,不得不为人圆谎,“薄利可贪,当场甘受爪哇罪”;赵佩如口齿清楚,字正腔圆,在剧情发展上行针走线,左右逢源,一则使郭荣起和马三立交互抖响包袱,二则让全段冷热相济、分量均匀,真正起到了绿叶的作用。 合作印象:这个经典段子始终以马褂为经、谎言为纬来组织笑料、展现主题。故事从郭荣起借穿马褂开始,到脱还马褂结束。中间几个小段落,都以郭荣起不肯代圆谎即强扒马褂和圆谎后又暗示借马褂应该延期为主。他笔墨集中,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令人惊叹的是,这个段子并非流于皮相,而是深入批判了小市民哲学。在题材内容、艺术技巧、表演水平上,的确为上乘之作。郭荣起在整个作品的表演上,都显露了独到的功力。单说三段“太平歌词”,他的起唱都不一样。他的说、学、逗、唱,四功俱佳。在与马老的合作中,他形成了稳中有脆、朴中见巧的风格。他常是铺平垫稳之后再甩出包袱,从稳中求效果,从稳中见功夫。他“稳中暴”的表演风格,颇为观众喜爱,更为同行所推崇。 分手原因:本属临时客串的马、郭组合最终无法逃脱和久必分的命运。 默契指数:★★★★ 王凤山 合作作品:《八大改行》、《白事会》、《吃元宵》、《大上寿》、《黄鹤楼》、《讲卫生》(全本)、《局长查卫生》、《开粥厂》、《夸住宅》、《练气功》、《卖挂票》、《买猴》、《美人赞》、《偏方》、《起名字的艺术》、《情绪与健康》、《十点钟开始》、《谁的心灵美》、《似曾相识的人》、《西江月》、《相面》、《写对子》、《艺术的魅力》、《迎春曲》等。 搭档简介:王凤山出生在北京一个穷苦的家庭,本是一名出色的快板演员。平时他一有空暇,便去听相声,悄悄地“捋叶子”(即偷艺),渐渐得到名师的指点。他最终拜在朱阔泉门下,和李宝麟、侯宝林哥仨被当时的曲坛誉为:“麒麟山”三兄弟。 合作因由:1977年,因表演《买猴儿》被打成右派的马三立先生从农村回到了天津市曲艺团。组织上希望这位离开舞台十多年的相声艺术大师能尽快重登舞台,但天津又找不到合适的相声演员为马先生“量活”。当马三立先生为此焦急时,王凤山主动找到马三立先生,毛遂自荐要给他“量活”。马老高兴异常,他们先后上演了《精打细算》、《买猴儿》、《十点钟开始》等十多个相声段子,并在电影《笑》中成功地表演了《讲卫生》。在与马三立先生的合作中,王凤山虚心求教、刻苦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深得马老的欣赏。马三立先生感慨地对王凤山说:“只要你不跟我分开,我这辈子再不找别人为我量活了!” 合作印象:由于电视技术的发展,马老与王凤山合作的段子基本上都有视频资料,而王先生也是与马三立先生合作最多的捧哏演员。在我们的印象中,王先生总是冷静内蕴,憨厚幽默,沉稳有致,文雅洒脱,使“捧逗”双方的性格构成一对既矛盾又统一的有机体,从而大大增强了喜剧色彩。舞台上他总是不停地擦着汗,大智若愚地被马老“捉弄”,倾斜着身子仰着头,用无可奈何的神情沟通着马老与观众之间的情绪互动。应该说,马三立和王凤山的合作,正是红花绿叶,珠联璧合。 分手原因:由于马老的身体状况等客观因素,单口相声成为了马老晚年的拿手绝活,于是我们便很难再看到王先生的精湛表演了。 默契指数:★★★★★ 来源:每日新报
|
|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