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翁三立 您走好

  新华网天津频道2月14日电 马老三立走了,走得简朴、平静,没有兴师动众,一派平民本色。然而他留给人间的却是一串串响彻云霄的笑声……2001年12月8日,在他88岁告别舞台也是庆祝他从艺80周年的晚会上,那一段快板真绝!说得大家前仰后合掌声不断。他不开口则已,一开口非把你逗乐不可。他成了中国幽默的化身!大半辈子历经贫穷、困苦、坎坷,但他终生都在追求“逗你玩”。他说自己“身高五尺四寸,体重从小到老,始终没能超过一百斤,看来今后希望也很渺茫”。他还在“垫话”小段中拿自己开涮:“我这人呀生来就没好命,这名儿就不吉利,马—三—立,一匹马只有三条腿,还立着,不用人推就倒了!”

  1956年1月12日毛泽东莅临天津,在干部俱乐部南楼接见各界50多名代表。毛泽东主动向马三立伸出手来握着。马三立立即自报家门:“我是相声演员马三立!”毛主席点头表示:我早认识你了!一边摇着马三立的手,一边笑着说:“啊———买猴子!买猴子……”毛泽东含笑打量着马三立,摇着头说:“你太瘦了,把身体搞好一点嘛,呃?”同年秋天,在政协礼堂国庆招待晚会上周总理听了《买猴儿》,备加赞扬,说:“很有教育意义嘛!”这一年他还说了《十点钟开始》,真是个丰收年。在天津市曲艺团与广播曲艺团合并时,市文化局下文件任命他为副团长。

  刘连群在《马三立别传·买猴儿篇》中说:“一位演员因某个节目而走红的,不少;一位演员因某个节目走红而又倒霉的,不多;一位演员因某个节目大为走红而又大倒其霉后来又大为风光的,极少———这就值得一写了。”

  《买猴儿》的作者是一位年轻的老革命,时任天津戏曲学校校长、天津人艺副院长———何迟,他利用业余时间写了这一个段子,塑造了名满天下、生命力至今不衰的典型人物———马大哈。但是反右派运动来了,何迟倒霉了,马三立也没好了。在报刊上展开了大讨论:“难道俺们商业干部是这样的吗?”可见,阉割相声的讽刺功能的图谋,由来久矣!

  天津广播电台共有五百多名员工,只揪出了四名右派;上级认为太右了,又分下来十一名指标。马三立在劫难逃。论级别:三级演员;论工资:233元;论名气:如雷贯耳。就这三条儿,扣上一顶右派帽子,其警诫轰动效应肯定超过小演员。

  马三立戴着帽子被发配到天津军粮城农场劳改。就他那个干巴样儿,能干啥活儿?那就让他拔草、挑暖瓶送水吧……农场场长跟马三立开玩笑说:“我当场长,没犯错误,才挣62元;你当了右派还挣170元。”大跃进时,饥饿开始了,老百姓可惨了,包子馅儿用被火碱烧过的稻草切碎当食品,吃后胃肠没法消化,马三立又以“逗你玩”的方式为平民说话了:“这叫新的副业———打草绳儿!”就凭这句话,就可以给他扣个“现行反……”晚上开会稀稀拉拉没人来,场领导叫广播员向全场广播:“今天晚上由马三立说相声,大家快来吧!”在这样艰难困苦环境中,马三立仍然有号召力,他没忘给大家送欢乐。

  他曾对马季说过:“什么叫相声,马三立就是相声;谁叫马三立?相声就叫马三立!”他一辈子创作、改编、演出新段子六七十个;说的传统段子200多个。按成就、资历和天赋,他堪与侯宝林比肩,“大师”、“泰斗”,当之无愧;但凡是与马老有过接触的演艺界晚辈,没有一个不说他普普通通,平民本色,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找不到一丁点儿“大腕儿”的架子。朴实是一种人格力量!

  像马三立、侯宝林、新凤霞这样一些“国宝级”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出身贫寒,献身艺术,不图虚名,热爱祖国,承受苦难,终生无悔。他们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永远保持着旺盛的创造生命力。他们只需要一个共同的称呼就够了:平民艺术家。他们的德艺实践启示我们:脱离人民,脱离生活,无论你在台上怎么挤眉弄眼,在台下为观众签多少个名儿,转眼之间就会被人忘记乃至抛弃。

  马老走了,侯宝林早走了,他们会带走相声艺术的繁荣吗?这个球只好踢给今天相声界的中青年朋友了。

来源:每日新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XINHUA NEWS AGENCY 制作单位: 新华社天津分社 联系电话:022-23678092  
 e-mail:tjxinhua@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