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妈妈看病,存够钱做整容。”这是张静找到工作后对生活新的目标。 |
张静,25岁,1993年初中未毕业出来谋生。因相貌丑,10年求职上千次无一成功。全家四口人四个有《残疾证》,除去每月400元左右的医药费,全家四口人只能靠五六百元维持生活,每天只吃一餐中饭,尚有1万块钱债务无法还清。万般无奈下,张静于2003年7月23日主动向新报求助,希望得到一份工作以养家糊口。此事经披露后,张静先后接到30多家单位的工作邀请,现已成为友缘养老院的一名编外人员。更有一位北京郊区的男士表示,相貌远不及心灵重要,如果张静愿意,他愿给她家的温暖。
张静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南方都市报等数十家媒体、网站纷纷报道、转载此事,张静事件引发的“悦目情结”和“容貌歧视”问题更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极致表现的范例。长得丑算残疾吗?种种刺激导致张静心态的褊狭值得探究,她的心路历程更折射出“丑人们”的无奈。
“不能承受———可以接受———承受———无所谓。”张静这样总结自己的心路历程。
张静告诉记者,她已“无所谓”别人对她丑女的称呼,或者说,她已经把丑女当成自己的一种定义,而不仅仅是常人看来的外貌不好。“如果有人说长得不好的人要死掉,我都无所谓。”张静说。
“这是人对自我的认知,好的认知是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坏的认知则会导致人的自我放弃,甚至对外界存在报复心理。”一中心心理保健中心心理专家鲁克成教授解释张静的心理状态。
“小学五年级以前并没有意识到长得丑是什么问题,因为老师那时候经常叫我回答问题,我的学习也挺好。开始有同学给我起外号,我会很生气,让表哥教训他们,后来叫多了也就无所谓了。”张静说,五年级的老师不喜欢她,她开始害怕进学校,害怕跟老师说话,厌学,学习一落千丈。
“我恨老师,如果他们不那样对我,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张静说这话时握紧了拳头。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张静越来越自卑,她因相貌丑而被剥夺的不只是工作的权利,甚至生存的基本权利———恋爱、娱乐、购物……都离张静远远的。
在张静的印象中,有生以来只进过一次娱乐场所。“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表哥带我去游戏厅,老板冲着表哥大叫‘你怎么带来这么一个漂亮妹妹’,从那时起,表哥再没带我上过街,我再也没进过娱乐场所,到商场买东西的时候都很少。”张静感到无奈———连花钱的权利都没有。但是,她只能承认、接受,以至于产生“和别人走在一起会让对方蒙羞”的自卑心理。
采访时,记者本打算找一个可以坐坐的地方,看到张静忧郁、胆怯的表情,采访地点最终选到很少有人经过的楼栋背后。
过度自卑易诱发心理异常
被歧视的不只是容貌
一个细节值得深思:张静一生中感到最辉煌、最骄傲的时刻是在信息台拿到最高业绩的时候。“因为工作来得太不容易了,我比别人都珍惜,后来干脆搬到公司里来住,别人上一天歇一天,我就天天上班,别人打电话我就在旁边认真学。就这样没几个月我的话务量成了全台最高的人。记得最多的时候我一个月接了17540分钟电话,好多声讯台都来挖我。”
“你知道一些黄色信息台的工作性质不好吗?”记者问。“知道,但我毕竟是靠着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荣誉,那是我一生中最自信的时候。”记者问:“如果一个犯法的工作,但能赚到钱,你会干吗?”张静坚定地吐出了“会”。“社会对我太不公平了,为什么别人有的我却没有,我只不过长得不好看。”
“外界刺激会使人产生偏激的心理,一种是自卑,对自我价值完全抹杀的心态;另一种是对别人的仇视,再发展成对社会产生错误的想法,她要通过反社会行为求得内心的平衡,寻求一个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心理学专家鲁教授说。《心理学大辞典》中对精神障碍的定义为:心理活动中出现的轻度创伤,指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专家表示,张静的过度自卑,对老师、同学的仇视可以被视为心理异常现象。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者郝麦收教授则指出,容貌歧视本身是人格、人权歧视,是人性的弱点。容貌歧视会对相貌不好的人造成伤害,使他们没有发展的机会,无法实现人生价值,没有正常的生存权利,使其自暴自弃,仇恨社会,走入极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