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圈起飞亟需区域规划提供动力源
环渤海经济圈尤其是京津冀北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份量日显重要。专家建议,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这一区域特别需要一个较完善的战略规划,尽快形成科学有效的区域治理结构,并充分运用市场的力量,为其起飞及持续发展提供动源。
只有基于区域规划之上的城市规划才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说,环渤海区域必须集聚区域优势,要避免该区域城市间较大范围产生的低效博弈,否则,只能为世界市场提供原料和廉价的加工,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边疆"。
在对环渤海、珠江、长江三角洲三个区域的一百多个发展指标比较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李善同认为,环渤海地区与其他两者相比,潜在竞争力比较高,但现实竞争力却较低,表明其增长潜力未得到很好发挥。她说,长期以来,这一地区发展受行政影响较大,国有经济比重较高亲商"环境相对较差,经济一体化程度较低,产业雷同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较好解决。而这些宏观的、全局性的、影响地区发展的关键问题,越是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情况下,越需要通过加强政府整体协调指导。
专家认为,中央及地方政府需要重视整个环渤海地区发展的空间规划,包括自然资源、交通、电力、产业布局等,可以有效突破"诸侯经济"障碍,引导市场对资源有效调整,为这一地区的起飞提供持久制度性发展动力。
专家建议,第一,制定区域规划应着眼全球和全国,有一定法律效应,同时有一定弹性。李善同建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应着手考虑国家大区域的协调规划,建议以立法的方式来保证区域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以便为社会各方发展提供参考,。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强调,制定区域规划时要注重吸收各方意见,协调各方利益,使规划内容更具科学性,同时具有一定弹性,逐步完善。
第二,应形成一种新型的良性互动区域治理体制。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季任均教授强调,加强区域内交流,建立一个官、产、学、民、媒良性互动的跨省市区域治理结构十分重要。要起实在作用,而不是一个聚会的场合而已。南开大学安虎森教授提出,可以从京津冀合作开始,建立一个能够协调三地、级别较高的协调机构。
第三,区域规划合作可鼓励部分区域、行业先行。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陈耀教授认为,由于环渤海地区地理区域面积比较大,基于当前这一区域联系较松散的现状,在战略上可以分部分进行,例如北部辽东半岛的"北渤海湾经济区",南部山东半岛济南、青岛、烟台为主要区域的"南渤海湾经济区"和京津冀北为主要范围的"西渤海湾经济"。
重点行业的调整规划应尽快系统展开。要研究区域经济优势、产业链的构成、从财政体制角度开展区域内各地的横向利益分配等,以做到区域发展成本最小化。例如交通方面的优先合作,建立港口协调机制等。注重合理利用奥运会带来的有关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商机、行业搬迁的综合布局调整等等,加速区域经济资源整合和一体化。
第四,高度重视京津作为区域经济的中轴线作用,京津冀北的区域规划整体设想应注重"疏解"与"集中"。从交通基础设施及软件沟通方面起步,打破割据发展现状。如修建京津间高速、磁悬浮、快速轻轨等,使北京向东南方向获更大发展空间。吴良镛认为,从区域的角度出发,北京与天津可组成双城,优势互补,共同发挥我国北方中心城市作用。北京进一步强化政治、文化、金融、信息、高科技产业基地等功能,天津积极发挥港口和滨海新区的作用,疏解北京市区的部分功能,建设方便的区交通走廊"、港口合理分工,促进京津都市带发展等。
第五,规划中要坚持把市场引力视为区域经济突围的主要动力。国家改革与发展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认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也不能由政府作强行整合,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市场和企业为主体,找到好的切入点。当前政府放松管制,大力培育环渤海地区的市场机制和观念非常重要。
此外,专家强调,鉴于这一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特点,规划要注重改善区域环境,保护利用海洋资源,把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良性结合。(记者
李煦 李道佳 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