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粮城概况
  2008-06-06

   

    军粮城街道位于天津东部,面积77.4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5个居民委员会,常住人口4.8万人。军粮城街道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距天津新港、经济技术开发区20公里,西距市区23.5公里,南临海河,北靠北环铁路,与东丽湖旅游开发区相邻。境内京津塘高速公路、津滨高速公路、津塘公路、津北公路、津汉公路、杨北公路、茶金公路等纵横交错,京山铁路、北环铁路穿镇而过,交通十分发达。天津富士达集团、天津建城地基基础工程公司、天津太平洋货柜有限公司、天津三和管桩有限公司、天津丽兴贸易有限公司等多家著名企业,均在此落户。

    军粮城街道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出土文物考证,春秋时期就已形成小的村落,唐代正式命名建城。早年曾是天津地区的中心,据卞僧慧《天津市发展史管窥》记载:"天津地区的中心,先后有三,汉、晋、唐在今军粮城一带,为海港城镇……"而民间也有:"先有军粮城,后有天津卫"的说法。军粮城的前身是漂榆邑、角飞城。而"军粮城"之名,主要与唐代海运有关。那时海河的入海口在军粮城,是沽河(北运河)、清河(南运河)、滹沱河(大清河)汇合入海处的"三会海口"。唐王朝为防北方奚、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侵扰,在幽、蓟驻重兵91400人,当时"海运的路线始自江浙沿海,绕过山东半岛,到达军粮城,又以此转输基地修筑城垣,故名'军粮城'"(1982年《津门考古》)。而值得一提的是,"城"是当时军队的一级建制,后逐渐演变成为地名。军粮城也有过聚粮城之称,由宋至清均有文章中这样称谓,因为这里曾储漕粮,做过义仓。1948年12月19日军粮城镇解放,属宁河县六区,1958年划归天津市,属东郊区,称军粮城乡,同年8月23日改称聚粮城公社。1983年6月又复称军粮城乡。1984年4月,乡改镇至今。

    近年来,全街道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工业园区龙头带动作用开始显现,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民人均收入有了一定提高、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呈现出经济较快发展,社会较为稳定、人居趋于和谐的良好局面。2002年到2006年三级财政收入从3673万元到13930万元,提高了3倍;本级财政收入由1241万元到2674万元,提高了1倍;农民人均收入由6435元提高到9613元,增长49.4%。2004年在全区绩效考核评比中获得财政收入超额奖第一名,2004-2005连续两年获得招商引资优胜杯第一名。2006年获得财政收入超额奖第一名,招商引资优胜杯第一名,社会稳定优胜杯第一名,安置就业优胜杯第二名。2007年获得固定资产投入、社会稳定、安置就业第一名。

    按照"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发展思路,2003年根据天津市政府总体部署军粮城工业园区正式设立,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市级开发区。园区规划批准面积183公顷,功能定位为冶金制品、自行车、电子和商业金融业等四个特色突出的科技型、节约型、环保型的工业园区。产业园区逐步形成规模,产生集聚效应,带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截止目前,园区共进驻企业累计36家,已投产试生产企业共计14家,计划总投资额人民币14亿元,实际完成投资额7.03亿元;标准厂房全年竣工建筑面积累计达20万平方米;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5.5亿元,完成销售收入9.2亿元,实现税收2000万元,安置就业2660余人。腾飞钢管、宝仓钢管、立业建工、露宝实业、长青实业、峰盛工贸、慧鹏金属等一批重点项目投入生产,成为全镇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积极开展军粮城工业园区道路、雨水泵站、管网、污水管网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载体功能,充分发挥园区在经济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与东丽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飞鸽工业园有效对接,实施扩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实现资源共享,不断扩大规模。

    如今的古镇,在积极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保证大推力运载火箭等一批国家级重点顺利建设的同时,全镇人民也在协同一心,抢抓滨海新区发展建设的大好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积极实施城市化,全面推动军粮城新市镇的规划 建设。

    军粮城新市镇规划面积19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0万。2008年启动起步区建设,实施100万平方米住宅主体建设;3年内基本完成300万平方米的住宅建设,启动二、三期项目建设,5年内基本完成军粮城新市镇搬迁区建设。争取用5-10年的时间将军粮城新市镇建成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以商业、服务业及居住功能为主的新兴城市功能区,成为一座兼负城市与农村功能,兼容城市与农村人口,兼有城市与农村气息的现代化滨海新市镇,跻身全市、全国农村城市化建设示范镇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