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关注留守儿童?

通讯员 赵红


    谁来关注留守儿童?通讯员赵红
     "有那么一群儿童,每天都在家盼着父母的归来;有那么一群儿童,看着照片里父母慈爱的笑容;有那么一群儿童,生病时没有父母的怀抱;有那么一群儿童,经常躲在被子里哭;有那么一群儿童,六一儿童节,只希望能和父母一起过……"儿童节前夕,一个名为"留守儿童的心声"的热帖在网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将人们的视线再一次牵挂在了留守儿童身上。
    刘燕(化名)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她平时由奶奶照顾。她经常向奶奶要零花钱去网吧,有段时间甚至整夜不回家。渐渐地,她认识一些不良青年,开始旷课,逃学。
     好在班主任及时发现了刘燕的变化,找到她了解情况。刘燕说:"我在网吧上网时,她们给我买吃的、买饮料,慢慢地我们就熟了,后来她们还带我出去玩。"在班主任的耐心劝导下,以及和刘燕奶奶的几次沟通下,才将刘燕拉回了学校,阻止了危险事态的发展。
    一份对800多名留守儿童的问卷和面对面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不良行为凸显,易形成拉帮结派、抽烟、打架、偷、抢等不良行为。其中"问题儿童"占留守学生总数的11.7%。"问题儿童"主要是指学习上跟不上班级进度或有不良行为表现的学生,这个比例远远超过了非留守儿童中"问题儿童"的比例。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全国妇联、全国心系好儿童系列活动组委会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数百万留守儿童与家长缺乏深层次的交流,由于长期远离父母,45.1%的留守儿童感到孤单,三成以上的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儿童在成长期需要关爱、呵护和归属感,但因为父母不能给予,同伴群体就成为了留守儿童的依恋对象。他们通过相互帮助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但是由于年龄较小,缺乏基本的行为准则和是非认识,他们很容易形成不良行为,成为"问题儿童"。
    爷爷奶奶或亲戚照顾留守儿童往往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出事,能对他们的父母有个交代就行,对孩子学习、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关注和教育很少。留守儿童自我约束力差,从父母和家人那里又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纠正,很容易走上歧途。
     "每次老师统计班里的留守儿童人数时,我总是低着头举起手,在别的同学面前总有低人一等的感觉。我多么希望自己不是留守儿童,多么希望爸爸妈妈能在身边。"一名留守儿童在作文中写道。
     留守儿童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生活比较单调。因为缺少爱,容易出现自卑、敏感、抗挫力弱等问题,很可能因为其他人不经意的话语或动作受到伤害。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开展有针对性的抗挫力训练非常必要。
    为了引导学生的课余生活,很多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了课后辅导或心理辅导,但因为学生可以自愿参加,效果并不明显。课后主动参加学习、辅导的学生很少,主动向教师倾诉或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更是微乎其微。
    预防不良行为急需专业心理干预。专家建议,为留守儿童教师组织专业的心理辅导培训,邀请心理学专业人士到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开展心理学讲座,传授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全社会都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让他们和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幸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