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完形填空题的命题原理及设计特点

海河中学 刘欣

      一、完形填空题的命题原理
      完形填空题是高考英语卷客观性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以测试考生对各种英语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完形填空题的实际解题过程中,经常发现有的考生的解题效率不高,究其根源实为解题方法不当所致。他们在解答完形填空题时,总是先草率地将短文及选项扫一遍后(有些考生连这一步也省去了),即开始一个接一个地逐项填空,绝不留任何空白,其间冥思苦想,耗时颇多,终于全部填完后,立刻大功告成,偃旗息鼓,收营拔寨,转向下一题项——阅读理解,且美之名曰:“提高效率”。
      这种做法严格地讲,违背了完形填空题的解题规律,甚至可以说这样做的结果,即使碰巧能够解对一些题,大多数也是“蒙”对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要从完形填空题的命题机理上来说明。
      完形填空题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一种对英语水平进行测试的考查形式。它的命题机理是源自于美国心理语言学家K·S·古得曼对外语阅读过程的研究成果。古得曼认为:“…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读者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以文字编码(Decoding)的信息…阅读是心理语言学的猜谜游戏,包含思想和语言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就是说,在严肃认真的阅读过程中,读者既不是简单地被动接受,亦非缓慢地、精确地认读每字每句,而是边读边抓住主要的语言线索预料和猜测意义,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验证和修改已做出的猜测,从而逐步扩大对文字信息解码范围。
      阅读是一个心理语言猜测活动。也就是说,一个好的读者总是不断猜测下文是什么,然后用作者所给的信息检验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如果预测正确就开始下一个预测,如果错误,就必须修正原来的假想。注意,这个预测过程不可能是全部正确,如果一读开头就能测知结尾,只有两种可能,要么该文读者已读过,要么该文对读者而言过于浅显,此时读者必然会觉得索然无味而将其弃置一旁了。
      完形填空题的命题就是建立在这一阅读理论的基础上的,通过在一篇文章中挖去一些词,留下空白,迫使读者去“猜测(Guessing)”,激发想象力(Imagination),但又在文章中各处留有一定的暗示,要求读者对自己的“预测”随时做到“修改(Modifying)”和“订正”(Revising)。因此它不仅要求考生理解词义和句子,更要测试考生对上下文的连贯、文章中信息的前后联系以及逻辑关系等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就要求考生把握词语的连贯和上下文的内容的联系,注意逻辑的严密性,同时注意习语的搭配,了解英美文化常识以及运用生活常识等。
      如果考生对完形填空题处理草率、边看边做的话,则易于出现“想象”有了,“修正”没了。其结果是,短文的情节脉络搞得支离破碎,既搅乱了解题思路,又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欲速则不达,实在不可取。如果仅凭“狂想”就可以猜对结果的话,只能说明这篇文章你以前读过,而这种可能性在高考中几乎为零。如果仅重视想象,却忽略了修正的话,其结果不是“蒙”的又是什么呢?
      二、完形填空题的命题特点
      近几年完形填空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语篇,强调考生语言运用的相关经验,吃透短文的大意是正确答题的基础。从每个小题的设计来看,属于句子层次(即只需读懂设空所在句便可找到答案)的题目所占比例极小。一般来说,“逾越句子层次”,即需要通过上下文来考虑的题目每年要占70%以上,其中需要从全文角度考虑的占1/3以上。
      完形填空题的另一设计特点是以考实词(或称信息词汇)为主。实词包括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代词等词类,它们是“意义”的载体,可以使考点聚焦在篇章语义的理解上;而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冠词等,多是“结构”的载体,与特定语法现象有关。近几年的完形填空题鲜有单纯考查语法知识的题目,主要是通过特定的上下文来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词汇的能力。所以实词一般要占全部小题的85%以上。
      以2012年天津英语卷为例,可以发现实词所占比例达到90%,如下表所示。

 

      应当指出,近年来完形填空题夹叙夹议类文章比例增多,因而兼具评述及感情色彩的形容词、副词类实词有增加的趋势。
      完形填空题开篇第一句往往不设空,尽量呈现一个完整的句子。因为一篇完形所选的文章通常为200-300词左右的短文,以20处填空设计,平均10-15个词可设一空。目前我国高中生的理想阅读水准为均句含12-15词,与完型材料长度基本一致,但如若每句均设空,没有一句完整的句子可做基本的参照,这将使考生对文章材料的理解产生极大的障碍,因此首句尽量不设空就非常必要了。这些句子大多开宗明义地交待全文的重要人物及有关时间、地点等信息。考生可通过这个窗口,得知文章的体裁、题材,从而预测全文的大意。考生应重视第一句话的作用,这往往对理解全文非常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