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天津11月11日电 从田间地头的科技赋能,到灶台炉火间的技艺传承;从百年老汤的味觉坚守,到现代景观的文化创新,东丽区的“腔调”就藏在这锅碗瓢盆的协奏中。它不事张扬,却用土地的馈赠、匠心的温度、创新的活力,谱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烟火诗篇。
土地与汗水的交响曲
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天津市东丽区胡张庄村的葡萄种植园里,晶莹的露珠顺着藤蔓滑落,在成串的果实上折射出光芒。这片曾因土壤贫瘠而被称为天津“北大荒”的土地,如今已蜕变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阳光玫瑰、妮娜皇后等10余个葡萄品种在冷棚中沉甸甸地垂落,果农杨宝玲轻抚藤蔓感慨:“从2019年开始不断引进新品种到建成41栋葡萄冷棚,我们用滴灌技术改良土壤,让每颗葡萄都饱含科技的甜度。”
在金钟街道欢坨村的温室大棚里,技术人员手机屏幕上的温湿度曲线正与棚外作物生长周期同步跳动。这里种植的“铁皮西红柿”凭借沙瓤多汁的口感成为京津冀市场的“网红”,而其背后的科技密码远不止于此。5亩试验田里,天津市农科院试种的十多个新品种正通过物联网系统实时传输生长数据。“以前靠经验浇水,现在看手机就能精准调控。”种植户崔家义笑着展示手机里的App说道。

从葡萄藤到西红柿架,东丽区的田野上正奏响现代农业的变奏曲。欢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副理事长吴家清算了一笔账:1680亩种植面积、1200余个大棚、500户参与承包,农户年均收入超6万元。胡张庄村还通过冷链仓储、农用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升级,不仅让葡萄远销全国,更带动村集体年收入突破900万元。
老味道里的时光密码
骆驼房子村的百年老汤在陶瓮中翻滚,掌勺人李师傅手持长勺,将二十余味香料精准配比。“从光绪年间传下来的卤汁,每天要添新汤、去浮油,火候大了肉柴,小了不入味。”随着他娴熟的动作,一只只烧鸡在烟雾中渐染琥珀色,这道非遗美食的秘诀,就藏在这口代代相传的老汤里。

赤土村的魏记扣肉则在蒸汽氤氲中完成蜕变。第五代传人魏建国将煮至七成熟的五花肉扎孔抹盐,经油炸定型后层层码入碗中,浇上秘制酱汁蒸制三小时。“这道源自宫廷的菜肴,到了我们手里减了繁复工序,添了酱香浓醇。”当扣肉倒扣入盘的瞬间,酱红的光泽映照着传承百年的匠心。
银河大酒店的厨房里,主厨正将蚶子倒入沸水,这道看似简单的菜肴承载着东丽人与海的深情对话。“老渔民用盐腌制蚶子,意外造就了独特的咸香。”如今,浓缩着岁月滋味的卤汁已成为唤醒海洋记忆的钥匙,每一口都是对“靠海吃海”智慧的致敬。
烟火日常中的文化基因
当夜幕降临,东丽湖畔的观湖城堡酒店灯火通明,游客们品着葡萄美酒,赏着“天津之翼”景观桥的流光溢彩。这座集城市观景、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多功能桥梁,与横跨水道的金汤桥、柳悦桥构成时空对话——前者是现代设计的杰作,后者承载着百年历史记忆,共同见证着这片土地对传统的守护与创新。

在新立街文化中心,棋艺室的落子声与舞蹈房的音乐交织成曲;毗邻的体育馆里,网球拍与羽毛球的破空声此起彼伏。而春霞里社区的中心公园内,海棠花下的乒乓台前,76岁的宋学晶正与老伙计们切磋球技:“改造后的公园有健身器材、隔离墩,孩子们玩得安全,我们老两口遛弯也舒心。”
当夕阳为葡萄园镀上金边,当百年老汤的香气飘满街巷,东丽区正以最本真的生活模样,向世界讲述着属于津门东部的动人故事。“我们将以‘文脉筑基、文旅融合、产业焕新’为主线,为市民游客呈现一场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双重盛宴。”东丽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秦陈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