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指针悄然划过5年刻度,“十四五”即将圆满收官。
5年来,天津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入实施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扎实推进“三新”“三量”工作,“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目标扎实落地,将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生动实景,用不懈奋斗交出一份高质量答卷。
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战略牵引效应更加显现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牵引。“5年来,我们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统领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战略牵引效应更加显现。”昨日,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戴永康说。
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5年来,我市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实效,充分发挥“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优势,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总部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资源在津落地发展,滨海新区与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错位联动发展态势进一步显现。
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按下“快进键”。天津联合京冀共建1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协和天津基地等一批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京津研发、区域转化”格局成势见效;实施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落地行动,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5个集群晋级“国家队”,为区域产业升级装上“创新引擎”。
从设施“硬联通”到机制“软联通”,协同发展的深度与广度持续拓展。如今,京津雄半小时通勤圈、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京津冀社保“一卡通”“一码通”更加便民,政策会商、人才流动等机制更加完善,三地资质资格互认事项超过200项。
尤其在唱好京津“双城记”中,科技创新协同、产业体系融合、基础设施互联、公共服务共享实现全方位突破——我市16个区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实现全覆盖,协同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质增效,20项优秀科技成果在津落地转化,创新要素加速流动;170余家天津关键零部件企业融入小米、理想、北京奔驰等整车供应链,京津电子化学品基地为区域集成电路产线安全保驾护航;京滨城际北段、津兴城际顺利通车,京津城际运力提升超50%,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天津西站城市航站楼投入试运行,“双城”通勤“说走就走”;230项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同事同标”政务服务事项落地,40余条特色旅游线路串联起“当日往返游”“周末串门游”的美好体验,“双城”生活愈发便捷舒心。
“三新”蓄能聚势 新质生产力更加蓬勃
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天津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三新”蓄能聚势,让创新活力奔涌、产业根基筑牢、城市面貌焕新,新质生产力在这片沃土上加速成长。
科技创新蹄疾步稳,创新能级持续跃升。天开高教科创园开园两年多来累计注册企业超过3900家,中医药AI(人工智能)大模型等一批优秀成果实现孵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29家、数量增长近2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十三五”期末的2.4倍。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充分彰显“天津创新”硬核实力。
产业焕新稳扎稳打,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绿色石化、汽车、高端装备等支柱产业产值规模均超千亿元。今年上半年,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0.6%。我市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双试验区”“双先导区”城市,“AI+”“数字×”“平台+”等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涌现,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特色金融保持全国领先。
“‘十四五’时期,我市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海光信息突破高端芯片架构设计等核心技术,联想集团年产300万台信创笔记本的‘零碳智造’工厂全面达产,空客天津第二条总装线形成年产超160架能力,核酸医药产业园揭牌成立,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传统产业全面提升,天津石化炼油提质改造等项目建成投产,奥的斯建设全球制造中心和全球最大的高速电梯研发制造基地,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此外,我市创建4个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在生物制造、脑机交互、细胞与基因治疗等未来产业形成前瞻性布局。”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孙文秀介绍。
城市更新精耕细作,民生福祉在“家门口”升级。“十四五”期间,我市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054个,惠及居民约53万户,群众居住环境有力改善,老旧小区变身“宜居家园”。第一机床总厂改造等一批城市更新项目入选国家试点示范,让城市留住记忆、焕发新生。
“三量”见行见效 经济韧性活力持续增强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路子,天津加快推动“三量”见行见效,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展现出强大发展韧性与活力。
存量资源“腾笼换鸟”,沉睡资产焕发新生。我市274处、240.77万平方米商业设施实现业态升级,原开滦矿务局等142栋小洋楼重放光彩,成为城市新地标。自去年以来,全市盘活存量土地3887公顷、空置房产1669万平方米,盘活收入超千亿元,闲置资源变成“发展资本”。
增量要素做优做强,发展后劲持续夯实。京东、华为等民企深化在津合作,空客、英力士等外企增资扩产,天津南港120万吨/年乙烯等牵引性项目建成投产,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心剂”。“我市抢抓‘两重’‘两新’等国家政策机遇,加快布局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能力建设,从2023年开始投资增速逐年提高。”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建江说,“我们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优化调整投资方向,加力布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比重比2021年提升14.1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制造业比重28.4%。”投资转型的步伐明显加快,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发展成色越来越足。天津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76%,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国资国企经营效益持续向优,今年上半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税收贡献率分别增至37.8%、48.2%,发展的含科量、含新量、含金量、含绿量不断提高。
5年来,天津经济在积极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和多重超预期风险挑战中,展现出强劲韧性和活力。“‘十四五’时期,国家出台了支持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政策,为我市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随着上合组织天津峰会综合效应和京津冀、港产城、科教人等战略优势加速释放,‘十项行动’和‘三新’‘三量’抓手见行见效,城市功能品质得到有效提升,经济稳定增长基础日益巩固。”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永梅介绍。
如今,天津正抢抓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智能算力规模突破1万P(1P相当于每秒1000万亿次浮点运算能力)、智算利用率达90%;加快推动产业成龙配套、成链成群,2024年12条重点产业链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82.1%;服务业增加值规模跃上万亿元台阶,商务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71.8%、32.2%、21.2%,“研发—孵化—转化—创投”等全链条科创服务生态加速形成,助力实体经济焕新升级。
改革开放全面深化 内生活力迸发新潜能
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天津持续擦亮改革开放先行区的“金字招牌”,精准发力、突破攻坚,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城市发展的内生活力更加充沛。
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制度红利不断释放。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全面完成,在国家考核中持续获评A级;国家级经开区“管委会+平台公司”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行政效能显著提升;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落地,政务服务承诺制、“证照联办”范围进一步扩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
“‘十四五’时期,我们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让企业在津发展安心、办事舒心、成长顺心、经营暖心。”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涛表示,我市通过建立“企业面对面”服务机制,常态化收集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今年以来已解决企业问题3356个。《天津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即将出台,将进一步为民营经济发展筑牢法治屏障。
发展的沃土愈发肥沃,企业获得感不断增强。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市民营经营主体从“十三五”末的135.7万户增长至177.2万户,民营企业数量从60万户增长至75.7万户,民营企业外贸出口占全市比重从43.5%提高至47.2%,民营经济已成为天津发展的重要力量。
对外开放能级全面提升,城市影响力持续扩大。天津自贸试验区52项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深入推进,全国首家外商独资三级综合医院——鹏瑞利医院落地开诊。我市深入实施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天津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2300万标准箱、居全球第8位,造船、修船、海工装备等临港产业加快发展。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夏季达沃斯论坛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让天津城市影响力、美誉度不断增强。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幸福天津展现新图景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5年来,天津将民生温度深深融入城市发展的每一个细节,深入实施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幸福天津展现新图景。
民心工程温暖人心,民生底线持续筑牢。我市每年实施20项民心工程,累计新增城镇就业超172万人,让“饭碗”端得更稳。3.54万套、256万平方米市级人才公寓,为各类人才来津发展解决后顾之忧。阶段性解决了12万人安居需要,10万个困难家庭享受到租房补贴,让“住有所居”的梦想照进现实。建成开放梅江公园(二期)等一批城市公园和275个口袋公园,推窗见绿成为市民生活日常。
公共服务提质升级,办好“一老一小”民生实事。随着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我市累计建成养老机构357家、老人家食堂1852家,用心守护“夕阳红”。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8.57万个、普通高中学位4.3万个,教育资源供给更加充足。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院一期、市人民医院改扩建等项目投入使用,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2.58岁,健康天津建设成果惠及全民。
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天津“山、海、河、楼、港”特色充分彰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建设,海河消费带“串珠成链”,“十四五”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9.5亿人次,海河游、邮轮游持续火爆。“近悦远来、好戏连台”的文旅新气象,让市民生活更有滋味、更有品质。
城市治理水平稳步提升 现代化大都市展现新形象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5年来,天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品质品位实现双提升。
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扎实推进,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地铁4号线、5号线延伸线、6号线二期、7号线南段、10号线、11号线相继建成开通,轨道交通日均客流较2020年翻了一番。189处路外公共停车场建成投用,新增停车泊位4.1万个,有效缓解“停车难”。以服务保障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为契机,天津全方位升级城市景观,现代化大都市国际范充分展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初步实现,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上线,与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实现数据融合共享。
全面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我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累计下降16.8%,提前完成节能降耗目标任务。今年1—9月,全市PM2.5浓度降至33.16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8%,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城市安全基础更加扎实,城市韧性持续增强。我市累计改造燃气管网2625公里、供热管网2281公里,实现老化隐患动态清零。法治天津、平安天津水平稳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安全稳定,为城市发展筑牢坚实屏障。
五年栉风沐雨,五年砥砺前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天津将乘势而上、接续奋斗,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记者 陈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