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 > 正文
2025 10/13 10:45:02来源: 经济参考报

“小产品”推向“大市场”——天津农业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

2025-10-13 10:45:02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字体:
分享到:

  金秋时节,津南的稻田里,稻穗低垂;西青的大棚里,一垄垄沙窝萝卜拔节生长;宁河的田间地头,红薯堆成小山,收获的节奏与村民的笑声交织在一起。

  近年来,天津立足资源禀赋,探索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之路:把“小产品”推向“大市场”,一条条产业链从田间延伸到加工厂、再走向市场,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

  据天津市农业农村委统计,目前,天津市已打造“津农精品”品牌225个,年销售额连续两年突破100亿元。岳龙甘薯、小站稻、沙窝萝卜等入选其中,成为叫得响、卖得好的“金字招牌”。

  作为典型的大都市农业区,天津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实现高效益?如何让特色农产品既“叫好”又“叫座”,真正走向市场?沿着田埂走进津南的稻田、西青的萝卜地、宁河的红薯田,答案正在逐步显现。

  种业振兴:跑好产业转型“第一棒”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光照资源充足,粳稻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小站稻因米粒饱满、口感香糯而闻名,既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享有百年盛誉。如何传承好这一“金字招牌”,成为摆在当下的一道必答题。

  育种是基础,更是小站稻复兴的关键。四十多年来,天津科研人员不断改良品种,先后选育出“津原45”“津原U99”等一批抗病高产的优良稻种,推广覆盖率显著提升。津南区建成种源研发与繁育基地,“小站稻1号”完成试种,“小站稻2号”也在加紧推进。品种迭代提升了抗病性和稳定性,为规模化生产筑牢了基石。

  在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的水稻育秧基地,新培育的秧苗一排排生机盎然。田间是试验场,更是产业升级的“第一线”。

  安平顺达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树增,是小站稻种植中的“种粮大户”。他从最初的400亩试种起步,如今已发展到上千亩规模。在天津市农科院和区农业部门的支持下,他还带头推广“津川1号”等新品种。新米煮出的饭米粒饱满、香气四溢,市场订单接连不断。

  2024年,全市小站稻种植面积达83.4万亩,总产量53.5万吨,产值125.4亿元。凭借种业优势和如今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小站稻已然成为天津现代农业的一张“金名片”。

  “我们不仅要让这片盐碱地重新飘起稻香,更要让这缕稻香飘得更远。”天津市津南区副区长郑建立说。

  品牌搭建:擦亮农产品“金名片”

  金秋时节,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的玻璃大棚里,萝卜长势喜人。进入11月,这里便将迎来收获旺季。届时,一个个“脆甜”的萝卜将会被采收、分拣,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

  沙窝萝卜因产自京杭大运河天津南运河畔的小沙窝、大沙沃一带而得名,已有300多年种植历史。独特的沙质土壤和水文条件,使其质地脆嫩、清甜多汁。

  但长期以来,由于土地分散、品牌管理不当,加之假冒产品频发,严重影响了品牌形象,这一特色产品却未能转化为农民增收的优势,沙窝萝卜也曾遭遇“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为破解这一难题,品牌化建设成了当地的头等大事。“为了让沙窝萝卜有更好的销路,这几年我没少跑。”天津市小沙窝村谷力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郝立红说。她带领团队先后赴北京举办专场推介会,走进长沙、杭州、广州等地参展,还在京东开设“西青农特馆”,并与物美集团、山姆会员店、京东七鲜等商超合作。

  2024年,天津市政府将沙窝萝卜列入全市重点品牌培育计划。为了让这份“土特产”真正走向大市场,西青区加大了品牌价值挖掘:依托近郊菜篮子优势,拓展电商与网络渠道,推动“线上+线下”展销,并鼓励农户利用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开辟了新的销售空间。

  目前,辛口镇沙窝萝卜种植面积已达7000亩,年产量约6500万斤。随着市场声量的提升,当地对做大产业信心更足。西青区辛口镇党委书记赵均介绍,镇里正谋划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休闲观光、采摘体验,建设品牌运营中心、储运分拣中心、冷链物流中心和电商平台中心,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让“小萝卜”真正撬动“大产业”。

日前,在天津市北辰区西堤头镇曙光水镇,主播在进行农产品直播带货。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全链增值:深挖农田“黄金矿”

  在天津宁河区岳龙镇,红薯收获进入高峰。岳龙镇地处燕山脚下,地下水沉淀充足、壤土类土壤肥沃且富钾少氮,这里盛产的岳龙甘薯口感香甜、软糯可口,逐渐为人们熟知。然而就在几年前,这里的农业还主要依赖玉米等传统作物,种植结构单一、经济效益偏低,常陷“增产难增收”的困境。

  2019年,岳龙镇大良庄村党支部书记张立军带头小面积试种红瑶品种甘薯,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经过反复摸索,第一年的亩产就达到了4000斤,效益十分可观。

  试种的成功,让村民们真切看到了致富的希望。2022年,岳龙镇党委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开始在全镇推广红瑶种植。短短三年间,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000亩迅速扩大至2.2万亩,增长了十倍之多,年产值更是突破1.9亿元。

  近年来,岳龙镇立足“中国红瑶之乡”的发展定位,系统谋划一二三产业融合路径,持续推动红瑶甘薯全产业链建设。

  岳龙镇副镇长单健学介绍,岳龙镇甘薯种植中心、甘薯种苗繁育中心、甘薯存储中心3个项目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椒薯深加工中心也已经建成,预计投产后每月量产薯制品可达3000吨,拓展薯蔫、冰薯、薯粉等薯制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

  镇里还注册了“岳龙红”“一亩红瑶”两个精品品牌,积极开拓电商和高端市场,让“小甘薯”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岳龙镇也在谋划岳龙甘薯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岳龙镇党委书记薄立江表示,未来将加快打造集加工、研发、研学、参观于一体的农业田园综合体,持续推动品牌化、高端化发展,把“小红薯”做成“大产业”。

  如今的岳龙甘薯,不仅走入高端市场,更是获得国外订单、畅销东南亚,真正实现了从田间走向世界。眼下刚丰收,慕名而来的订单就远超预期。(记者 马博文)

【责任编辑: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