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8月26日电(记者李鲲、宋瑞)从书架上取出几本自己参与翻译的书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黄琳娜(Yekaterina Khvan)有些自豪。
这位颇具东方气韵的女孩,是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研究中俄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文向哈萨克语和俄语的翻译工作。从去年起,她开始系统接触中国重要文献翻译工作。
“书中部分章节和理论文献的哈萨克语版本是我参与翻译的,这些内容向世界展示和解读了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国智慧。”黄琳娜表示,翻译过程让她对中国的发展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翻译中国重要文献,我必须准确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忠实传达其思想内容,不能有丝毫偏差。”黄琳娜说。
黄琳娜以“美美与共”举例,该词汇出自《礼记》,如今却已超越词汇范畴,传递着中国的一种文明观和价值理念。

“一方面,我需要查阅大量中文的历史文献、哲学著作,了解词汇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另一方面,我会与中国师生深入探讨,理解其在新时代的内涵与精神。”黄琳娜说。认真钻研后,她最终将“美美与共”翻译为“各种美的共同繁荣”,又在注释中详细解释了其包含的“和谐共存”“相互欣赏”“共同发展”等文化内涵。
此外,传递中国理念的过程中,黄琳娜注意寻找中哈两种文化的相通之处,帮助哈萨克斯坦人民理解。例如,哈萨克语中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美”,这与“各美其美”的理念相通。
翻译时,黄琳娜还会适当加入一些具体案例,让哈萨克斯坦人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中国理念的实践意义。
黄琳娜所在的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覆盖了英语、日语、俄语、朝鲜语等语种,现有30余名外译成员。多年来,天津外国语大学先后承担或参与完成了《中国共产党简史》等50余部、600余万字的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任务,多部译著受到了国外政界、学界、社会普通民众的广泛关注。
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李迎迎说,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从这里以不同的语言漂洋过海,向世界传递智慧和力量。
八月下旬,天津迎来“上合时间”。
作为在天津学习生活的哈萨克斯坦女孩,黄琳娜从翻译中切身感受到了上合组织框架下中哈合作的蓬勃发展。
“我的祖国与中国山水相连,两国人民有着数千年的友好交往史。如今,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上合组织深化合作的背景下,翻译工作承载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