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保税区中港池北部岸线生态修复治理二期工程。 照片由市规划资源局提供
潮起潮落,在渤海湾,一条承载着生态希望的岸线正悄然重生。作为海陆交错的生态屏障,自然岸线在抵御风暴潮、维系生物多样性、调节碳循环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如今,在这片辽阔的海湾沿岸,一场关于自然岸线保护与修复的实践正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答卷——天津率先完成“十四五”期间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为全国海岸生态保护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生+三级”留足“生长空间”
记者从市规划资源局获悉,我市首段2697.6米生态恢复岸线日前通过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审查认定。这标志着天津在自然岸线保护领域迈出重要一步。按照《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要求,至2025年,天津市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含生态恢复岸线)应大于等于5.5%。截至目前,我市自然岸线保有量(含生态恢复岸线)已超过21公里,保有率趋近6%,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5.5%管控目标,成为率先“撞线”的沿海城市。
最新海岸线修测成果显示,我市岸线类型以人工岸线为主。天津作为北方重要港口城市,临港工业、港口物流等产业对岸线需求旺盛,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自然岸线增量为零。“自然岸线总量稀缺、人工化程度高、生态功能脆弱,再加上多部门管理交叉、外来物种入侵等难题,这些都为自然岸线的保护和开发统筹提出挑战。”市规划资源局二级巡视员高明兴坦言,如何在发展与保护间找到平衡,是必须破解的命题。
面对挑战,天津以规划为笔,在海岸线上勾勒出科学保护的蓝图。
“十四五”以来,我市高标准修编《天津市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创新建立“三生+三级”管理机制,为生态岸线预留出充足“生长空间”。
“不仅要守护好已认定的生态恢复岸线,更要为未来的生态增量埋下伏笔。”市规划资源局海域处副处长刘莉解释,规划修编坚持“底线思维”,既摸清工业、港口岸线的“家底”,鼓励生产岸线兼容生活功能,又保障生活岸线的数量与质量,让每一段岸线都在科学管控中实现价值最大化。
据了解,修编后的规划将海岸线按照生态、生活、生产进行“三生”功能划定,再据此确定严格保护、限制开发、优化利用的三级保护分类,进而明确不同分类分级岸段的退让距离内管控要求。通过这一体系,天津着力保护有生态服务潜力的岸线资源,加大人工岸线的生态恢复力度,切实提高保护岸段的质量和数量,为自然岸线的“再生”筑牢制度根基。
技术创新支撑岸线“新生”
秋日的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中港池,海风裹挟着草木清香掠过岸边绿茵,海浪轻柔地拍打着生态海堤,一幅“水清滩净、鱼鸥翔集”的画卷展现在眼前。很难想象,这片生机盎然的岸线曾是平直单调的抛石护坡,混凝土块夹杂其中,不仅景观逊色,更让鸟类、鱼类及底栖生物失去了栖息家园,防潮防浪标准也难以满足需求。
2021年,天津港保税区在完成中港池北部岸线生态修复一期工程后,紧接着启动二期工程。二期工程分为三段实施,即3.2公里段、3.9公里段和4.0公里段。其中,3.2公里段以“堤前带体现生态、堤身带体现安全、堤后带去人工化”为原则,创新采用“植被消浪+透水结构”技术,为硬质海堤进行“生态换心”。
改造后的海堤,褪去了工业时代的生硬线条:多级岸坡与护底、滩涂自然衔接,随地形曲化的堤线悄悄延长了亲水空间,为生物营造出深浅交错的栖息乐园;放缓的护面增设多级斜坡,搭配多空隙粗糙结构,既筑牢了防洪防潮的“安全屏障”,又为动植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环境,实现了生态保护与防灾减灾的协同增效。
如今,这里已成为市民与自然对话的新空间。生态观景花园里,露营的帐篷点缀在草坪上;滨海步道上,散步的人们络绎不绝;树荫下,孩子们追逐嬉戏的笑声与浪涛声交织成趣。
循着这一模式,截至目前,二期工程3.9公里段也已完成生态化改造,4.0公里段岸线将于2026年完成改造。潮起时,植被消浪护堤;潮落时,滩涂成为生物乐园——昔日的工业岸线变身亲海空间,不仅蜕变为水绿交融的生态廊道,更是市民避暑纳凉的“清凉港湾”。
科技守护“海岸生命线”
生态岸线的持久美丽,离不开长效监管的护航。在天津,一套“天罗地网”式的监测体系正日夜守护着这条“海岸生命线”。
为筑牢海岸生态保护的屏障,天津全面禁止新增围填海及占用自然岸线项目审批,同时将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融入监管体系,有效遏制破坏自然岸线行为。
“我们利用卫星数据每15天更新一次岸线变化信息,能精准识别占用岸线情况、违规改变用海方式等行为,对重点区域进行持续筛查。此外,在大神堂等重点区域开展无人机低空巡查,获取高分辨率影像,还通过日常巡逻、海监海警联合执法、群众举报等多元手段,实现海岸线动态监测。”刘莉表示,从卫星俯瞰到地面巡查,这套体系追求的是“早发现、早制止”,通过多技术融合、多部门联动,天津已实现海岸线动态监测全覆盖,为自然岸线筑起“铜墙铁壁”。
高明兴表示,下一步,我市将持续践行保护优先、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理念,推进自然岸线高水平保护,整体谋划岸线管控制度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岸线空间布局,集成天、空、地、海多维监测手段,在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等长期生态课题中深耕细作,让自然岸线的生态功能、社会价值与经济潜力得到充分释放。
潮起渤海,岸线新生。天津的实践证明,只要坚守生态底线,用科学理念与创新技术守护每一寸海岸,就能让“人海和谐”的画卷在更多地方铺展延伸。(记者 陈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