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天津7月31日电(记者宋瑞)天津市西青区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聚焦高校毕业生和创新人才引育留用,出台有力的政策、打造给力的平台、健全助力的机制,用心用力用情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不断深化校地企三方合作交流,持续强化“1+1+1>3”的协同效应,就业吸纳、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人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高质量人才新政跑出聚才“加速度”。推出新时代“人才强区十五条”,相继出台“青锐”人才项目、博创平台“扩容”项目等吸引高校毕业生和创新创业人才的一揽子实施细则,高水平硕博人才享受9万元至12.6万元引进资助,入站博士后给予35万元综合补贴,为集成电路、车联网等重点产业引进硕博人才189名,兑现资助资金694.8万元,政策驱动就业创业的叠加效应得到充分释放。强化支持政策资金配套,2024年累计拨付企业吸纳就业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1708万元,支持区内400家企业拿出优质工作岗位,吸纳本市高校和本市生源高校毕业生1100余人,助力高校毕业生留津就业水平稳步提升。
多样化务实举措打出引才“组合拳”。深入开展“乐业西青·相约高校”系列活动,推动“就业红娘”服务站向高校延伸,2024年组织各类校园招聘会21场,推动政策、服务、岗位“送上门”,助推14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大力实施政策、资源、培训、实训、孵化、服务“六位一体”的创业支持模式,扎实开展“源来好创业”青年创业资源对接服务季、“创业训练营”等系列活动,建成市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4家,辐射天开西青园和周边高校资源,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扶持、平台对接等“一条龙”孵化服务,培育在孵大学生创业企业84家,带动就业400余人,双创环境不断优化,创业带动就业的协同效应显著增强。
产学研同频联动搭建引育“大舞台”。撮合区内重点企业与高校开展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促成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10所高校与我区善测科技、宏仁堂等重点企业达成校企合作项目15个,形成双向赋能、校企协同、产才融合的工作格局。积极链接高校院所,力生制药、同仁堂等重点企业与南开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开展深度合作,6名联合培养博士后在药物合成、中药研发方面开展创新攻关,有效凝聚新质生产力发展创新动能。强化纵向协同,与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签订《促进高校毕业生留津就业创业 推进西青区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框架协议》,深化学生留津就业、产教融合发展等7个方面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强化校地合作,推动重点企业与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6所高校签署《就业合作协议》,建立就业促进、创新创业等联盟基地,着力打通校企人才输送通道;建立高品质就业见习基地125家,加强对接协同、推进因才设岗,有效促进供需端精准对接和毕业生就业质与量的全面提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