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7月28日电(记者张建新、栗雅婷)28日上午,南开大学里,一阵阵浑厚深沉的钟声穿过蒸腾的暑气,响彻校园。
校钟先鸣7响、再鸣28响,只为铭记南开大学历史上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7·28校殇日”。
当天,“纪念抗战伟大胜利,传承南开爱国主义精神——南开系列学校‘7·28校殇日’88周年活动”在南开大学举行。南开师生、校友以庄严的鸣钟仪式和座谈会追忆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伴随着阵阵钟声,88年前的历史一角缓缓掀开:1937年7月28日,日军对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等南开系列学校实施有计划的毁灭性轰炸,秀山堂、木斋图书馆等标志性建筑在烈焰中倾塌。
南开大学张伯苓老校长后人张元龙介绍,日军对南开校园轮番轰炸,这场劫难使南开大学损失惨重,教学楼、图书馆、教师住宅和学生宿舍大部分被毁,仪器设备被破坏殆尽,珍贵的图书典籍和外文期刊惨遭洗劫。
面对化为焦土的南开校园,时任南开大学校长的张伯苓说:“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
正是在“南开精神”的感召下,南开师生千里跋涉,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组建西南联合大学。
战火连天,教育的步伐不能停下。南迁路上,南开大学教授黄钰生领衔湘黔滇旅行团,历时68天,步行3500里入云南,沿途开展地质考察、民歌采集及社会调查,广泛传播爱国思想。联大时期,南开大学创办边疆人文研究室,复办经济研究所,将学术研究与国家民族命运相结合,为抗战提供科研支撑。
南开大学天津校友会会长詹先华说,抗战胜利后,南开校友杜建时专程奔赴重庆,向张伯苓校长肃然报告:“南开四千六百余师生校友,无一人屈膝事敌。”
“88年前,南开学子以血肉之躯撞响了警醒国魂的钟声,这钟声依旧在我们心中回荡。”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022级本科生王圣迪是南开公能校史文化宣讲团成员,王圣迪说:“每当我站在校史馆的展板前,看到日军轰炸南开的老照片,总有一种灼痛穿透时空的感觉。战火烧毁了校舍,却将‘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信仰熔铸得愈加滚烫。”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对南开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杨庆山说,南开系列学校自创建之日起,就带有强烈的兴学强国使命,爱国是南开与生俱来的基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南开精神,在抗战烽火中洗礼、淬炼、升华,成为伟大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的具体体现。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90年前,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张伯苓提出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
此后,南开大学每年的开学、毕业典礼上,师生们都会重温这“三问”,这“三问”也成为南开学子的人生指引。
“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 杨庆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