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 > 正文
2025 07/08 14:35:40来源: 新华网

新华V访谈丨新工科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访天津工业大学校长姜勇

2025-07-08 14:35:40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分享到:

  新华网天津7月8日电 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其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动新工科建设高质量发展,加快培养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师。近些年,天津工业大学围绕天津市高校新工科教育改革九大工程,在新工科专业、课程、创新实践及产教融合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并取得一系列优秀成果。新华社“新华V访谈”栏目就“新工科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话题对天津工业大学校长姜勇进行专访。

  记者:天津工业大学如何推动新工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姜勇:学校高度重视新工科改革工作,2018年就制定实施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并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于2024年形成了具有天工特色的新工科建设2.0方案,围绕天津市高校新工科教育改革九大工程,在新工科专业、课程、创新实践及产教融合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一是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所有工科专业制定实施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在每个工科专业类至少确定一个专业为新工科重点建设专业,工科专业全面推进项目式课程建设,其他专业参照工科专业建设。

  二是开展新工科本科毕业设计项目及综合改革项目工作。年均立项近百项,项目包括:虚拟教研室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微专业”教学改革、新形态教材建设等类型。通过项目建设促进了学科交叉,推动了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强化了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三是开展“天工一流本科教育工作坊”活动。定期邀请校内外教育教学专家利用“天工一流本科教育工作坊”平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分享工作,至今已开展89期。天工本科微讲堂则围绕新工科建设、一流课程、课程思政、教务保障、专业建设及学科竞赛等师生教育教学常用主题,以短视频等形式发布案例,累计发布165期。

  四是搭建京津冀新工科互学互鉴平台。学校已连续3年举办京津冀新工科成果展,三地高校参展项目由2023年的35项增加到2025年的420余项,吸引了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几十所国内知名高校的深度参与。成果展已经成为集中展示京津冀高校新工科改革成效和水平的高端交流分享平台,以及校企成果洽谈合作的“鹊桥”,受到社会广泛赞誉,被誉为国内高校新工科建设的一张靓丽品牌。

天津工业大学学生参加“天开杯”创聚津门全国大学生智能科技创新创业挑战赛。

  近年来,学校在新工科建设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先后承担了4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在第一批和第二批“新工科”项目中均为市属高校唯一获批“优秀”结题的学校。获批天津市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5个、天津市普通高校新工科重点建设专业15个、天津市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4个项目,获批数量均位于市属高校前列。学校各专业广泛实施以设计、制造、研发三类项目为主线的项目式教学课程近80门。

  记者:学校如何调整优化学科专业,找准产、教、学、练铆合点,提升专业与产业需求匹配度?

  姜勇:学校按照“工科做强、理科做优、文科做精、医科做好”的学科专业发展思路,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发展导向,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天津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和“三新”“三量”重点任务以及行业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学校持续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方案,积极推动学科专业与天津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接。自2019年以来,学校聚焦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出击,积极谋划,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新增人工智能等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未来3年计划新增低空技术与工程、智能飞行器技术等8个民生发展急需本科专业,14个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停止招生,其中8个专业已于今年完成撤销。目前学校在招专业总计55个,其中63%的专业能够有效支撑我市除中医药以外的11条重点产业链发展,如信创、集成电路、车联网、绿色石化、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等。

  学校以行业知识交叉项目式案例教学、创新性实验和综合工程实践等为铆合点,实现多学科交叉及专业融合,培育获批15个天津市新工科重点建设专业。对于纺织工程等传统优势专业,学校根据行业产业的优化升级,设置纺织类专业“纺织+”、相关学科专业“+纺织”特色的卓越工程师班、实验班、创新班,提升“专业群”体系建设的专业耦合性和产业适应性。实施跨学科导师制,拓宽学科交叉专业融合组织形式,打破专业壁垒,大力培养行业工程领军人才。

  两年来,作为深耕产教融合的“先锋力量”,天津工业大学以创新为笔、以产业为卷,在天开高教科创园这片科创新高地上书写出令人瞩目的成绩:27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蓬勃生长,累计服务企业超30家,创造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超10亿元,一批“硬核”科技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天津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天津工业大学学生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

  记者:学校出台了哪些政策举措促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打通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姜勇:学校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体制改革,相继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科研业绩分级分类管理办法、技术经理人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文件,构建起覆盖科技成果“布局-创造-保护-推广-转化-运用”全链条的政策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了系统性制度保障。

  为充分激发教师参与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学校创新性地实施“五位一体”激励举措,具体包括:

  推进职称评审体制改革,大幅降低横向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可提成经费的门槛要求,把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纳入职称评审之中。强化考核评价导向,在学院年终绩效考核中显著提升成果转化指标权重,强化其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观测点地位。加大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激励力度,实施成果转化收益95%奖励给完成人的激励政策,并打破现金收益壁垒,允许这部分奖励100%提取现金。提升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学校联合清华启迪之星开设“天工梦想课堂”,提升我校师生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和水平。拓宽转化平台并提升其转化能级,依托我校学科特色,与沧州、绍兴柯桥、泰和新材等地方政府和头部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地方研究院和联合实验室,目前我校已有数十个项目在学校搭建的平台内孵化和产业化,成功培育了2家规上企业,并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资质。

  这一系列改革举措形成了政策引导、制度保障、服务支撑的完整生态体系,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实现质的飞跃。今年到现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合同额已是2024年全年的193%,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记者:学校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打造校企合作的“双赢模式”?

  姜勇:学校以天津市传统产业升级、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瞄准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全市12条重点产业链,牵头成立新时代“纺织强国”育人共同体,由7家纺织行业协会/学会、17所具有行业背景高校及48家企业共同组建。面向京津冀、环渤海等地区,学校成立以“纺织中空纤维膜”为特色的天津工业大学沧州研究院和以“传统纺织”为特色的天津工业大学绍兴柯桥研究院。学校整合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物理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专业,共同建设并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获批“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和“元宇宙智能创意现代产业学院”等两个天津市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单位。

  学校与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联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天津市重大需求为目标,充分保持与中芯国际、TCL中环半导体等公司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创新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同时,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发标志性实践课程,如《嵌入式系统及工程应用》《Python技术与实践》课程等,聘任企业专家作为学校外聘教师共同授课,将企业实际工程项目引入教学,使学生参与到企业研发项目过程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并与企业联合出版教材多部。

这是天津工业大学校园一景。

  记者:学校在扶持学生创新创业方面推出了哪些政策举措,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效?

  姜勇:学校今年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负责统筹集聚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将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修订了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集合教学、科研、产业资源优势,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在课程教学方面,学校建立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有计划地向学生开设学科前沿讲座、创新方法、创业基础、创新实践、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形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

  在实践平台方面,学校依托“众创空间”和各学院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工程中心以及校内外产学研实践场所,为开展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供场地支持。通过开放实验室,整合资源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开展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供必要条件。

  在配套服务方面,学校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中设立创业服务柜台,为在校创新创业师生提供咨询和对接服务;设立校友创业基金,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初始创业提供不保本的小额风险投资支持,为学生创业优质项目孵化提供保障。

  在奖励机制方面,学校加大创新创业激励力度,研究制定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相关配套政策,对自主创办企业、参与创业实践或创业大赛的学生给予倾斜。同时,加大科研成果激励,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对于教师将科研项目或指导的学生双创项目转化为企业,并通过学校验收的,予以一定的成果奖励。

  记者:下一步,天津工业大学在推动新工科建设、赋能新质发展方面还将如何发力?

  姜勇:学校将努力推动学科专业更好地服务产业链建设。基于学校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及现有实践,结合新工科建设需求,学校在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方面,将全面建立包含企业、行业人员的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据市教委年度发布的“引导增设专业”清单和“市控专业”清单指导专业建设、课程更新。学校在产教深度融合建设方面,将进一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动,师生层面组建“跨学院-专业-企业”导师团队。推进企业导师参与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授课、实习实践指导等人才培养各个环节,推动学生去企业参加实习实训,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我们还将努力让全国重点实验室“膜力”焕发。先进分离膜材料是突破水资源利用、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卡脖子”技术的关键核心材料。天津工业大学牵头获批的先进分离膜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标志着学校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实现新跨越。目前,实验室正在聚焦国家“双碳”战略与制造强国建设需求,持续深化“膜设计-膜材料-膜装备-膜应用”全链条创新,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国家膜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战略支撑。

  为“中国芯”注入天工力量。学校将以先进电子材料与器件和先进电子信息两个天津市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为基础,充分发挥天津工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作用,聚焦高端芯片与柔性光子交叉领域,面向产业最先进技术和最迫切需求,实施新工科项目制团队教学,培养覆盖材料、芯片、制造、封测、系统等全链条的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构建从基础材料到智能集成的全链条技术生态,着力于解决集成电路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完)

  记者:张建新、栗雅婷、赵子硕

  海报:方金洋

【责任编辑: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