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5月19日电 地标是指一个地方特色的建筑物或自然物,是吸引外地游客关注当地的重要标志物。南开大学地标研究课题组最新研究表明,地标经济正成为城市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城市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为系统揭示城市地标在现代化发展中的多重价值,研究团队历时三年,奔赴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武汉五座城市实地调研,走访60余位政府干部与企业高管,开展500余次深度访谈,分析80余万条网络文本数据,形成了涵盖经济引擎、文化载体与治理模式的系统研究。研究发现,城市地标经济呈现出显著的“极化-扩散”效应,成为客流、商流的凝聚核心。以广州塔为例,其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95亿元,带动周边形成“一核多圈”商业格局,与琶醍商圈联动打造的文旅消费新场景,使夜间经济收入增长35%。上海东方明珠塔2024年文旅业务收入超14亿元,通过智慧化改造实现游客分流,高峰期拥堵减少40%。今年“五一”期间,天津之眼迎来灯光提升改造后首批游客,五天累计接待4万人次,成为外地游客逛津城、赏津景的必去景点;天津重磅打造“海河之夜”文旅品牌,结合海河两岸地标串珠成线,使文旅消费由点及面,像海河水一样自然奔流。

研究发现,成功的地标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高地,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通过文化叙事和情感符号增强游客市民对于地标及城市的文化认同。天津津湾广场与“桥边音乐汇”完美融合,承载历史记忆与现代活力,让天津风采唱响全国;古文化街举办妈祖文化主题活动,充分展现津城多元文化交融盛景,激发游客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武汉黄鹤楼通过“夜上黄鹤楼”项目重构历史叙事,通过网络文本挖掘发现游客文化认同度提升至65%;重庆解放碑依托红岩精神打造红色文旅IP,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超10亿次。
但值得注意的是,地标发展也面临同质化竞争、过度商业化等挑战。部分地标因业态单一、IP开发不足,导致“打卡即走”;周边商业设施规模小、档次低,流量未能有效转化消费;部分地标仅图外型之美,缺乏文化定位,无法与市民游客形成深层次的文化联结。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创新性提出“熵减治理”理论,建议通过数字化改造、文化活化、政企协同等方式集多元力量于一体,实现地标治理高效能、高秩序。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院长杨德进表示:“地标不仅是城市的封面,更是文化与经济的重要引擎。我们希望通过地标研究,助力天津在文旅高质量发展中持续走在前列。”这支由旅游学科师生组成的团队,已形成多项学术作品和产业化成果,并在天津的地标规划与文旅发展中提供了实践支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