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 > 正文
2025 05/18 12:53:57来源: 新华网

一渠春水入海流——天津以金融“活水”涵养“蓝色经济”

2025-05-18 12:53:57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分享到:

  渤海湾畔,金融“活水”正奔涌。一批港产城融合发展重点项目“如虎添翼”,一个个金融创新首单争相涌现……各类航运金融要素正在天津加快聚集,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航运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升金融对港口、航运、贸易的支撑作用,为“蓝色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推动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位于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的港口型国家粮食物流枢纽及应急储备保障中心项目现场,挖掘机轰鸣,不少子项目今年将竣工投用。

  “项目总投资113亿元,包含码头、筒仓、粮食廊道等子项目。眼下,堆场消防能力提升工程即将竣工投用,能极大提升码头的消防应急、保障功能。”天津临港港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宏伟说。

图为临港控股新建40万吨粮食仓储项目。(受访者供图)

  大项目需要大资金,这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强力支撑。

  “我们联合多家银行组成银团,为项目申报了79.10亿元的银团贷款,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银团牵头行中国建设银行天津市分行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董楠告诉记者。

  “项目建设周期很长,如果没有银团贷款支持,难以推进。”刘宏伟表示,目前,已有47.5亿元贷款用于粮食廊道、部分堆场提升改造及消防设施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

  充沛的金融“活水”灌溉下,一批港产城融合发展重点项目“如虎添翼”。中国建设银行天津市分行支持了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天津港北港路南延工程等项目建设,截至2024年年末,该行港产城融合贷款余额48.39亿元,较年初增长13.28亿元,今年这类贷款还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强化金融产品服务供给

  走进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航运金融中心,工作人员正在为客户介绍其航运专属金融产品。记者了解到,自中心成立以来,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不断完善航运场景下专属金融服务方案,已为航运场景下企业提供超过530亿元贷款资金支持,航运专属产品累计签约客户1450户。

图为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航运金融中心。(受访者供图)

  围绕航运场景下企业资金结算、跨境融资、信用担保等需求,在天津,各金融机构争相竞技,已开发航运相关金融产品80余种,首个海运费数字贷产品、首个港产城融合发展债券指数、首笔跨境电商关税电子保函业务……一个个“首单”不断涌现。

  渤海银行航运金融中心成立以来,以“组合拳”式创新推动区域经济与金融深度融合。在资本市场,联合上海清算所发布银行间市场首只天津区域企业债指数,为天津企业打开多元化融资通道;在通关便利化服务中,推出“渤银关税通”产品,累计服务进出口企业200家,办理税款支付业务1700余笔、缴税金额1.6亿元。

  为提高融资效率,天津还建立了适港企业金融需求快速响应机制,将734家适港企业名单推送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2024年,734家适港企业贷款余额占全市贷款余额总量的十分之一。

  作为航运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航运保险等“软实力”同样突出。人保财险天津分公司承保全球最大吨位的重吊型多用途船;中国人寿财险天津市分公司助推船舶险大数据平台搭建……今年一季度,天津航运保险保费收入3.58亿元,同比增长16.74%,其中船舶保险增速排名全国前列。

  指数可以观全局。天津航运金融指数显示,2020至2023年,天津航运金融综合指数值由100点升至146.07点,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46%。

  加快建设世界级租赁中心

  今年年初,在中船天津码头,伴随礼炮齐鸣,“地中海 薇奥拉”轮成功交付。这是民生金租从中船(天津)船舶制造有限公司订购的一艘16000TEU双燃料集装箱船,租给地中海航运使用。这也是民生金租和中船天津合作的第三艘“天津资本+天津制造”出口租赁船舶,助力“天津造”高端船舶装备走向国际市场。

  船舶租赁是天津航运金融发展的亮丽名片,增长动力强劲。作为我国租赁产业政策及业务创新策源地、业务聚集地,截至2024年末,天津已累计完成2354架飞机、882艘船舶、81座海工平台的租赁和处置业务,船舶海工等跨境租赁业务全国占比超90%,跨境人民币全年结算量超5400亿元。今年一季度,天津又新增48架飞机、92艘船舶租赁业务,资产规模增加47.5亿美元。

  创新一直在路上。不久前,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为北银金租、中信金租等机构办理项目公司直贷超500万美元,这是天津首批金融租赁公司向其设立的项目公司进行外币直接借款业务。“此前,这类业务需通过银行委托贷款模式办理,现在,企业线上提交材料,资金快速到账,显著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规避汇率波动风险。”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交易银行部总经理洪涛说。

  天津市委金融办副主任张建华说,将进一步做好科学规划,强化工作举措,围绕港产城融合发展领域金融产品创新、工作机制完善、特色品牌打造等,持续加大航运金融有效供给,提升对港口、航运、贸易的支撑作用。(记者李亭、郭方达)

【责任编辑:冯娟】